教师队伍建设

当前位置:首页>文明校园>教师队伍建设 >正文

培训感悟 腹有诗书气自华 ——聆听名师讲课之所感

发布日期:2018-09-01 19:00:49 浏览量:1218

 腹有诗书气自华

——聆听名师讲课之所感

阳春三月,春寒料峭,我与邓亚主任、郑翠娟老师,一行三人来到天津民航大学参加中国教育梦全国特级教师讲课的现场。短短两天半的时间,分别聆听了窦桂梅、盛新凤、薛法根等7位教育名家的观摩课和专题讲座。在零距离接触这些教育名师后,让在场的每一个老师无不心潮澎湃,叹为观止。

     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总结这次学习的收获。

一、 名师风采

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没有。在聆听了薛法根老师《珍珠鸟》、窦桂梅老师的《戴嵩画牛》等观摩课后,给我最大的感受是:越是名师的课,他的课堂越简单。课堂教学越简单,越显露出这个老师的不简单。薛法根老师的课,正所谓“淡极始知花更艳”, 他的课于平凡中彰显简约之美,于简约中更见老师的功底。 薛发根老师凭着一支笔,一本教材,简单、朴实而有效的课堂让我念念难忘。长辫子老师郭爱萍仅仅在不到一个小时的课堂上,用她自身独特的魅力征服了每一个学生,以至在郭老师一次次和学生道别时,学生和老师相拥而泣的不舍分别的场面。窦桂梅老师是我崇敬的老师,从未见过她的真人,这次天津之行圆了多年的梦想,更让我领略了大师的风采,我深深地被她的“思辨”课堂震撼。而盛新凤老师就似夏日池塘里的一株清荷,清新,脱俗,用她柔美的声音给我们带来别样的《天净沙.秋思》,通过学习,每个学生都成了诗人,通过自己的理解改写了这首词。

纵观这些名师的细节,让我强烈的感受到,名师的课堂,越来越关注人文情怀,课堂上,他们的对学生亲切的目光,一个眼神,一个动作,无不彰显着他们对学生的博爱。在每一节课,在知识、文本的教学之外,有着更为重要的东西——人。面对生命发展中的学生,尤其是不敢表现自己的弱势群体,我们需要以自己亲切的鼓励、信任的眼神,让学生都能感受到自我的尊严以及存在的价值。这些微不足道的细节,折射的恰恰是教师最深厚的人文情怀,体现的是“心中有人”的课堂。一节好课是什么样的?我想,有创新,有情怀的课就是最有价值、当之无愧的好课!

二、 诗意课堂

薛法根老师的《珍珠鸟》一课听完,感受到学生学得扎实,学得有趣味。  在朗读指导上,薛老师引导学生读好“雏儿”、“小家伙”,让学生比较“小家伙”,如果改成“老家伙”会怎么样?在读中感受作者对小珍珠鸟的喜爱。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作者和小珍珠鸟之间慢慢建立的信赖关系,薛老师巧妙地设计了转述练习,让学生当一当珍珠鸟,从珍珠鸟的角度来看作者的反应。从转述朗读中,一方面把用造句的策略贯彻进去。从品词到转述,学生体会到了人和鸟之间的信赖情感,最后如果时间允许,还可以让学和写下来,这样就更扎实了。

薛法根老师执教的《珍珠鸟》,这是一堂精心预设但又看不出一点预设、充满艺术又不露艺术痕迹的课。他在课堂上态度谦和,微微弓着背,身子总是向前倾着,一副温文尔雅的样子,既老成持重,又不失幽默风趣。课上的指导了无痕迹,让孩子全心投入,学有所得,创造出师生互通共融的美好境界。两节课的时间里,孩子们与薛法根老师由当初的陌生,渐渐变得亲近起来,直到课尾的依依不舍,我深深体会到大师匠心与用心。  

窦桂梅老师给我们带来的是苏轼的题跋----《戴嵩画牛》,由学习“题跋”到引导学生学会“思辩”,在一系列的质疑中,学生碰发出“思辩”的火花。

课堂从“与千年苏轼对话”开始,分别统计了苏轼的诗、词、提拔。在小学阶段苏轼的诗和词占了很大的比例,但是提拔却极少。窦老师紧接着抛出问题“什么是题跋”,题跋就是借书画之意,写自己的观点“笔简而意足”。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苏轼的题跋《戴嵩画牛》。导入自此完成,她以“千年苏轼”导入,仿佛带领我们穿越千年与苏轼对话,更激发了师生研究“提拔”的热情。

接下来,窦老师引导学生读题跋《戴嵩画牛》,理解词意、句意。为了检查学生是否真正明白这首题跋,窦老师出示了没有标点符号的《戴嵩画牛》,让学生自己断句,要求只有一个就是别人能听懂。多么巧妙的设计,根据意思断句,别人能听懂,那么自己必须精通!尤其是反问句、感叹句的诵读。一路下来课堂很平稳,得出观点“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自此,我以为课堂要终结了,没想到这仅仅是开端!

窦桂梅老师曾经说过,课堂如果没有思辨,就不叫课堂。然后,课堂进入了“思辨”环节。乾隆曾经给戴嵩的《斗牛图》写过一首提拔, “想是牧童指点后,股间微露尾垂垂”。画面一切换,红牛饮料的题片出现了,两牛的尾巴是翘着的!窦老师问道:“是戴嵩错了吗?是苏轼错了吗?小牧童错了?还是现代人都错了?”把课堂引向“思辨”的高潮。显然,学生被问住了,听课的老师更是张目结舌。“那么,让我们问问他们,问谁呢?”“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思辨课堂巧妙地和课文的主旨结合在一起,学生则分成戴嵩组、牧童组、苏轼组、现代组,结合自己查阅的资料分别阐述观点。反思自己的课堂缺少的就是这种“质疑”,学生被动的接受,没有自己的见解和主张。追究原因是自己的教学理念有待提升。

通过不同组学生的阐述,我们明白了牛分为不同的种类,他们打架时尾巴的姿势是不一样的。“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学生了解到诗人、画家、牧童因行业不同,各自的出发点也就不同。画家从审美的角度出发,牧童以儿童的眼光观察世界,诗人用文字描述事件。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也遇到过这样的困惑。在教学《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篇文章时,有的学生提出自己看到的“洗澡水的漩涡”和课本中描述的不一样,我没有关注这个“生成课堂”的宝贵资源,而是根据“预设课堂”走完了这堂课。窦老师关注的是孩子,把孩子思维的发展作为第一位。她的语言像是交流,娓娓动听,整个教学流程无一不开启学生的智慧。

最后,窦老师和孩子们一块为《斗牛图》创作提拔,每一个小组都写得精彩万分……随即老师推荐阅读苏轼的作品……到此为止,整节课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听了窦老师的课,给我更多的是感动和发自内心的敬佩。使用教材,跳出教材,《戴嵩画牛》不只是一篇文章,是与千年苏轼对话,是“术业有专攻”的质疑,更是创作“题跋”的热情……诗意课堂就是这样,句句景语、境语皆情语!

三、满载而归

短短的两天半时间,让我知道:只有走出去,你才能知道世界有多大。在这两天,我亲自感受到了这些名师的知识渊博、从容不迫、温文尔雅、气度恢弘而又不失幽默的风范。是呀!“腹有诗书气自华。”他们积累了多少文化底蕴才有了现在的滔滔不绝,他们饱尝了多少千锤万凿才换来了现在的智慧课堂。

听完课之后,我不禁思考:名师的课堂与我们的课堂区别在哪里?他们为什么要这样上?他们的课堂上学生获得了什么……这些都是我今后在教学中努力的方向。“虽不能至,但心向往之”,我要加倍努力,坚持不懈,积极探索,勇于创新,更好地实现专业成长。老师的厚积薄发才能让课堂充满文化,才能让我们的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不负师者的责任。

 

                                      管中三附小:李宏军

                                     2018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