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理论

当前位置:首页>他山之石>教育理论 >正文

家庭教育实用策略和方法之(九)创设挫折情境

发布日期:2014-05-08 15:12:24 浏览量:4328

让孩子在困难和挫折中锻炼成长 挫折情境即为了培养孩子耐挫折的能力而创设的一些困难的情景“境地”。让孩子们身临其中,受到艰难困苦的磨炼,从而提高他们的挫折耐受力。困难和挫折可以锻炼人的意志,培养自强精神。提供适度的挫折情境以锻炼孩子的挫折耐受力,这对于青少年学生形成和锻炼坚强的性格,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都是有重大意义的。我们的古人告诫我们。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俗话说,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我们的家长应有意识地为孩子创设一些吃苦的情境。让孩子学会承担力所能及的自我服务性劳动及家务劳动,让孩子自己去克服困难完成任务。克服依赖性,使他们具有强健的体魄、较强的动手能力和独立生活能力,并积极支持鼓励孩子们参加学校组织的军训、义务劳动等社会活动以锻炼他们吃苦耐劳、勇敢顽强的精神。还应让孩子接受一些心理考验如人际交往中的误解、委屈、冷落、学习或竞赛中的失利等增强心理耐受力,使他们个体人格得到健康的发展。

在孩子遇到困难时,不要急于伸手相助,给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如家庭出游时,让孩子自己背上自己的东西,如果他走不动了,可以等他,但别帮他背包;当孩子与别的同学发生冲突时,家长可以给他出主意,但不能帮他解决,而要他自己解决。孩子在一起难免有矛盾,而解决矛盾的过程正是孩子健康成长、走向成熟的过程。

这是发生在内蒙古大草原上的事,中日两国联合搞了个小学生夏令营,在这期间地发生了许多值得人深思的事。

在穿越大草原的时候,日本的小孩表现的很顽强,有的体质不好,可是还是咬着牙向前走。老师实在是不忍心,强行把他们抱上车,可是他们趁老师不注意,又跳下车坚持自己走。

而中国的孩子一看这么累,这可怎么办,哎呀!我的妈!得想个方法歇一会儿,于是乎有人想到了弄坏自己身上的背包带,不能背了怎么办,只好放在车上,这样就减轻了负担。不长一会儿的时间,这一经验就在中国的孩子中得到了普遍的推广;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有的孩子居然想到了装病这一着,本来为伤员准备的车于是装满了书包和一群中国装病的孩子。

当汽车陷入到泥水中的时候,日本的孩子纷纷奔向前来帮助推车,而有一群中国的孩子却站在旁边为其他的人喊起了口号,一副十足的领导派头,却不过来帮忙推车。

在夏令营过程中,中国的儿童经常受伤,而日本的孩子却很少,中国的孩子自我保护意识差。日本的孩子热爱自然,见到草原上有鸟巢,找树枝把它们围起来,而中国的孩子不但不如此,却一个个争抢鸟蛋,其场面好不热闹。

在夏令营活动的这段时间里,日本的孩子生病了,都能自己照顾自己,不用别人的帮助;而中国的孩子 一生病,如果得不别人的照顾,就会变得脾气暴躁,更别提自己照顾自己了。

每到一处宿营地的时候,日本的孩子能迅速的准备好一切,生火做饭,等到日本的孩子吃完饭后都已经休息了,中国的孩子还没讨论清楚究竟如何做饭,等到开始的时候,生不着火、不知道加多少水、做出的饭不能吃等等,实在令人目不忍睹。

再看一看家长

在日本,报名参加这次活动的人数实在是出乎意料,家长们十分支持孩子参加这样的活动,纷纷鼓励孩子参加。

而中国的家长却十分怕孩子吃苦,纷纷阻挠孩子的参加;不但如此,在活动的进行过程中,只要有点势力的家长,大部分开着车尾随在队伍的后面,还不时的劝孩子退怯,这就是我们的家长。

“短短的一次夏令营,暴露出中国孩子的许多弱点,这不得不令人反思我们培养目标与培养方式的问题。第一,要培养的是什么人?光讲大话空话行吗?每个民族都在培养后代,日本人特别重视生存状态和环境意识,培养孩子的能力加公德;我们呢?望子成龙,可是成什么龙?我们的爱心表现为让孩子免受苦,殊不知过多的呵护可能使他们失去生存能力。日本人已经公开说,你们这代孩子不是我们的对手!第二,怎样培养孩子。是布道式的,还是野外磨练式的?敢不敢为此承担一些风险和责任?许多人对探险夏令营赞不绝口,可一让他们承办或让他们送自己的孩子来,却都缩了回去,这说明了什么呢?是的,一切关心中国未来命运的人,都值得想一想,这个现实的矛盾说明了什么。全球在竞争,教育是关键。假如,中国的孩子在世界上不具备竞争力,中国能不落伍?”。

如何培养坚强的孩子是很多中国父母苦恼的,相信大家都见过这样的场景:孩子不小心被一把椅子绊倒,孩子的妈妈就会很心疼地上去扶孩子,一边安抚,一边指着椅子说“都是椅子不好,让宝宝摔疼了,看妈妈给宝宝出气”的话,并且使劲地拍打椅子。有时不是椅子,就拍桌子,赖地板,于是演变成了桌椅不好,暂时好像能把孩子将注意力从疼痛中转移了。可是接下来,跤还是不停地摔,账却仍然算在椅子、桌子和地板上,总将每次遭遇的小挫折,归咎于桌椅等“罪魁祸首”,而且非要家长打它们两下才肯止泪。其实,作为家长,难道不该深思:孩子会从被什物碰倒中吸取教训吗? “重新再走一遍”的日式教育,桌椅是没错的,地板也没有问题,这是个教育方法的问题。

请看日本的教育:一个3岁的孩子在客厅走动时不小心撞到了茶几,顿时大哭起来。日本妈妈听到孩子的哭声,会过去把他扶起来,但没有拍打茶几,而是郑重其事地对孩子说:“儿子,你再重新走一遍!”于是那个哭泣的孩子真的再走了一遍,结果是第二遍没有重复错误。接下来母亲继续启发孩子说道:“一个小孩走路不小心被茶几碰倒,一般有三种情况:第一是你走得太快,第二是你走路的时候没有看前方,第三是走路时你在想什么事情,你想想看,自己属于哪一种情况呢?”

这个实例告诉我们: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磕磕碰碰,长大后还会遭遇挫折和失败,而我们要做的应是教会孩子从摔倒中吸取教训的同时并引导他们去发现问题。用“打椅子”等推卸责任的教育方法十分不妥,不仅让孩子始终感觉不到自己有错,还误认为有错的是桌子、椅子和地板。这种不认错、不反省的惯性思维一旦养成,长大后被人生路上的“椅子”绊倒后,不仅不主动寻找自身原因,自责自省,反而将责任全部归咎于他人,长此下去,孩子未来的人生肯定灰色,黑影重重。

“在哪摔倒就在哪爬起来”的西式教育在西方的幼儿教育中也有所谓的在哪摔倒就在哪爬起来的教育原则。当孩子不小心摔倒后,家长总是激励孩子:你是个勇敢的孩子,妈妈相信你一定会站起来!并且还会告诉他以后摔倒还要学会自己站起来等。从此孩子学会了坚强,也学会了如何承担自己的过失和责任!其实,让孩子在摔倒中站起来,不仅让孩子学会了独立,也交给孩子对自己一份信心和勇气。因此,“站”起来的教育比“扶”起来的教育对孩子的受益更大。

马卡连柯说“总认为自己是父亲、是母亲,一切都让给孩子,为了他可以牺牲一切、牺牲自己的幸福,以为这就是爱,这就是人间最纯洁的、最高尚的、最无私的爱。但恰恰相反,最可怕的事情就是用父母的幸福栽培儿童…过分的爱,以儿童为中心的家庭,只能培养出冷酷无情、毫无心肝的利已主义者。”

你爱的动机是美好的、无可厚非的,但其结果却是触目惊心的、始料不及的。即便不能给孩子优越的条件,但完全可以塑造他的优秀性格!即便不能给孩子高贵的出身,但完全可以培养他的良好习惯!